2022年專題
向質、向新、向未來。創新引領,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恒久動力。
轉與變,是新動能培育的主旋律。近年來,我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陣;日前,省科技廳發布的《河南省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我市當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值85分、全省排名第三位,較上年度得分提高11.09分,排名上升1個位次。
從煤炭、化工產業基礎上奮力“突圍”的老工業基地焦作,在轉型發展中,逐漸顯露出“高精尖特”的新氣質。圍繞拳頭產品鈦白粉,龍佰集團建成專利“護城河”,在三大突破卡脖子技術和三大首創技術中,有5項技術與鈦白粉有關。多氟多鋰電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鋰,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出口海外市場,產銷量居全球首位;半導體行業關鍵輔助材料電子級氫氟酸,品質達到UP-SSS級,純度及顆粒數指標滿足高端半導體制程要求,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和興化工依托全球首創炭黑改性技術,高性能炭黑不僅替代進口,而且大批量搶占歐美和日本、韓國等高端市場,在中國和全球導電炭黑市場,分別占有40%和18%的市場份額,產銷量全球第一。中原內配主攻商用車大馬力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總投資40億元的氫能產業園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5萬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及關鍵配件30萬臺空壓機、50萬套空氣軸承、2000萬組雙極板的生產能力。
因煤而生、伴煤而興,這是歷史賦予焦作的印記。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幾乎是所有曾經“家里有礦”的城市難以繞開的“宿命”。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焦作曾一度面臨著“四偏兩突出”的困境:產業結構偏煤偏重、新興產業規模偏小、企業創新能力偏弱、創新引領人才偏少,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發展與土地、能耗、環境容量等供需矛盾突出。
面對“轉型”這道資源型城市的“必答題”,我市積極求解作答,奮力探索獨具特色的解題思路。堅定依靠創新驅動轉型,依靠人才支撐強市。這是省委為焦作指明的發展路徑。
向質、向新、向未來。我市開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活動,構建全市創新主體基本盤。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完善“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2024年,我市擬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9家,其中首次認定68家,入庫備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81家。
志存高遠的焦作,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以重大項目攻堅和鏈主企業培育為抓手,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突破,以鋰、鈉、氫三大主流電池和釩液流、光伏、鎳鋅等新興電池協調發展的3+N體系為主攻方向,立足比較優勢,做強鋰電,加快發展鈉電和氫電,培育“雙新雙千億”產業集群,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
從煤炭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創新之城,從“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興基地。焦作唱響迭代進行曲,堅定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新長征之路。助力我省打造萬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實現從新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強省跨越,焦作新能源材料產業大有可為,正奮躍而上,飛速奔跑。
實施“種子企業”培育行動,我市出臺《焦作市支持科創型種子企業發展壯大的十條措施》,對其中發展良好的企業進行一定資金獎勵,助力其快速成長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4年,我市科創型種子企業新入庫31家、出庫19家,目前在庫企業116家。
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我市積極落實科技惠企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研發活動“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持續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79.92%。
依托創新平臺,晉級增效強服務。我市緊盯重點企業研發需求,積極爭取高能級創新平臺在我市布局,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度融入“兩城一谷”,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沁北中試基地建成投用,與省醫學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運行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共建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
籌建省實驗室,撬動發展新動能。搶抓全省實驗室體系建設的重要機遇,我市以戰略新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高標準、高起點謀劃建設云臺山實驗室。目前,云臺山實驗室通過省委科技委會議研究,籌建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依托市產業技術科學院,我市在承擔人才引育職能的基礎上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職能,采取社會化、市場化服務模式組建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做深做實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我市新增省中試基地、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眾創空間各1家,分別累計達到5家、9家、14家,在全省分別排在第三位、第五位、第五位。
產業因人才而興,焦作深諳此理。我市引育人才蓄能,主動融入全省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卡脖子”技術,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推進院(校)地科技合作工作,積聚高端創新資源,建立科技需求架構和科技賦能企業目錄,解決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與清華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對接活動70余次,新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34項,立項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9項、其中省重大科技專項2項。加強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水平,焦作高新區成功獲批建設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通過深入重點企業現場指導服務等方式,促進我市技術市場的蓬勃發展。迄今,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為65.01億元。
在層出不窮的科技創新成果背后,人才是核心驅動力。我市深入實施“焦作英才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營造引進、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全力建設人才強市;出臺《焦作市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試行)》,規范市科技專家庫建設、管理和使用。整合專家資源,重新組建焦作市科技專家庫,入庫專家540人;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幫助企業培育、引進和組建一批有基礎、有潛力、研究方向明確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落實前四批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市本級配套扶持資金250萬元。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在焦作扎根,在工作崗位上揮灑汗水。
激活創新生態,釋放發展活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市統籌全市科技創新資源,構建一流創新生態。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63.1億元,占GDP的比重2.82%,全省排名分別為第五位、第三位;開展科技貸款工作,新發放科技貸款0.99億元,支持企業20家,累計發放科技貸款12.58億元,共支持企業90家。
搶占新賽道,把握新機遇。我市圍繞“3+13+N”產業鏈群,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即著力提升新材料、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水平;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個體系;在建設省實驗室、探索成立新型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培育科創型種子企業、加快懷川高科產業園區建設、設立科技企業扶持基金五項具體工作中尋求突破,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先行區、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創新支撐。
記者 孫國利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向質、向新、向未來。創新引領,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恒久動力。
轉與變,是新動能培育的主旋律。近年來,我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陣;日前,省科技廳發布的《河南省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我市當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值85分、全省排名第三位,較上年度得分提高11.09分,排名上升1個位次。
從煤炭、化工產業基礎上奮力“突圍”的老工業基地焦作,在轉型發展中,逐漸顯露出“高精尖特”的新氣質。圍繞拳頭產品鈦白粉,龍佰集團建成專利“護城河”,在三大突破卡脖子技術和三大首創技術中,有5項技術與鈦白粉有關。多氟多鋰電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鋰,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出口海外市場,產銷量居全球首位;半導體行業關鍵輔助材料電子級氫氟酸,品質達到UP-SSS級,純度及顆粒數指標滿足高端半導體制程要求,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和興化工依托全球首創炭黑改性技術,高性能炭黑不僅替代進口,而且大批量搶占歐美和日本、韓國等高端市場,在中國和全球導電炭黑市場,分別占有40%和18%的市場份額,產銷量全球第一。中原內配主攻商用車大馬力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總投資40億元的氫能產業園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5萬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及關鍵配件30萬臺空壓機、50萬套空氣軸承、2000萬組雙極板的生產能力。
因煤而生、伴煤而興,這是歷史賦予焦作的印記。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幾乎是所有曾經“家里有礦”的城市難以繞開的“宿命”。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焦作曾一度面臨著“四偏兩突出”的困境:產業結構偏煤偏重、新興產業規模偏小、企業創新能力偏弱、創新引領人才偏少,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發展與土地、能耗、環境容量等供需矛盾突出。
面對“轉型”這道資源型城市的“必答題”,我市積極求解作答,奮力探索獨具特色的解題思路。堅定依靠創新驅動轉型,依靠人才支撐強市。這是省委為焦作指明的發展路徑。
向質、向新、向未來。我市開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活動,構建全市創新主體基本盤。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完善“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2024年,我市擬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9家,其中首次認定68家,入庫備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81家。
志存高遠的焦作,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以重大項目攻堅和鏈主企業培育為抓手,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突破,以鋰、鈉、氫三大主流電池和釩液流、光伏、鎳鋅等新興電池協調發展的3+N體系為主攻方向,立足比較優勢,做強鋰電,加快發展鈉電和氫電,培育“雙新雙千億”產業集群,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
從煤炭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創新之城,從“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興基地。焦作唱響迭代進行曲,堅定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新長征之路。助力我省打造萬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實現從新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強省跨越,焦作新能源材料產業大有可為,正奮躍而上,飛速奔跑。
實施“種子企業”培育行動,我市出臺《焦作市支持科創型種子企業發展壯大的十條措施》,對其中發展良好的企業進行一定資金獎勵,助力其快速成長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4年,我市科創型種子企業新入庫31家、出庫19家,目前在庫企業116家。
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我市積極落實科技惠企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研發活動“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持續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79.92%。
依托創新平臺,晉級增效強服務。我市緊盯重點企業研發需求,積極爭取高能級創新平臺在我市布局,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度融入“兩城一谷”,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沁北中試基地建成投用,與省醫學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運行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共建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
籌建省實驗室,撬動發展新動能。搶抓全省實驗室體系建設的重要機遇,我市以戰略新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高標準、高起點謀劃建設云臺山實驗室。目前,云臺山實驗室通過省委科技委會議研究,籌建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依托市產業技術科學院,我市在承擔人才引育職能的基礎上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職能,采取社會化、市場化服務模式組建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做深做實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我市新增省中試基地、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眾創空間各1家,分別累計達到5家、9家、14家,在全省分別排在第三位、第五位、第五位。
產業因人才而興,焦作深諳此理。我市引育人才蓄能,主動融入全省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卡脖子”技術,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推進院(校)地科技合作工作,積聚高端創新資源,建立科技需求架構和科技賦能企業目錄,解決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與清華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對接活動70余次,新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34項,立項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9項、其中省重大科技專項2項。加強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水平,焦作高新區成功獲批建設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通過深入重點企業現場指導服務等方式,促進我市技術市場的蓬勃發展。迄今,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為65.01億元。
在層出不窮的科技創新成果背后,人才是核心驅動力。我市深入實施“焦作英才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營造引進、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全力建設人才強市;出臺《焦作市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試行)》,規范市科技專家庫建設、管理和使用。整合專家資源,重新組建焦作市科技專家庫,入庫專家540人;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幫助企業培育、引進和組建一批有基礎、有潛力、研究方向明確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落實前四批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市本級配套扶持資金250萬元。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在焦作扎根,在工作崗位上揮灑汗水。
激活創新生態,釋放發展活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市統籌全市科技創新資源,構建一流創新生態。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63.1億元,占GDP的比重2.82%,全省排名分別為第五位、第三位;開展科技貸款工作,新發放科技貸款0.99億元,支持企業20家,累計發放科技貸款12.58億元,共支持企業90家。
搶占新賽道,把握新機遇。我市圍繞“3+13+N”產業鏈群,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即著力提升新材料、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水平;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個體系;在建設省實驗室、探索成立新型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培育科創型種子企業、加快懷川高科產業園區建設、設立科技企業扶持基金五項具體工作中尋求突破,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先行區、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創新支撐。
記者 孫國利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